馬來玉


也稱馬來西亞玉、馬來翠、呂宋玉等。是一種人造仿翡翠制品,主要礦物為石英,為純石英或石英晶體熔化加入著色劑而制成。硬度6.5~7,比重2.65,折射率154。是1988年在泰國、緬甸及我國云南邊境一帶開始流行。開始時許多人上當受騙,有些人為馬來玉傾家蕩產。銷路不錯,到中后期不法商人把綠色石英巖、澳洲玉、東陵玉及綠色玻璃通通稱作馬來玉了。用肉眼可準確判斷。
上世紀80年代,在玉器市場上出現一種綠色鮮艷而又均勻的玉石,做成的串珠或戒面,曾經蒙騙了不少人,以為它是“難得的高檔翡翠”。這種玉石究竟是甚么呢?這種玉稱為馬來西亞玉(簡稱馬玉,亦有稱“馬來翠”),這只不過是名稱而已。馬來西亞玉并不產于馬來西亞。它是一些印度及巴基斯坦商人,在大陸開放初期大量帶入云南邊界兜售的一種假翡翠的名稱。
馬玉其實是一種染成綠色的極細粒石英巖,但與翡翠相比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:
1.肉眼觀察,馬來西亞玉的顏色過于鮮艷而十分不自然。
2.馬來西亞玉的比重為2.65,遠小于翡翠的比重3.24~3.43。
3.馬來西亞玉的平均折射率為1.55,比翡翠的折射率為低。
4.在查爾斯濾色鏡之下顏色不會變紅色,但在十倍鏡下可觀察到染色劑存在,即顏色很浮,是染色的現象
澳洲玉

澳洲玉為一種綠玉髓(Chrysoprase),因產于澳大利亞而得名。我國又稱之為“英卡”石。
澳洲玉因含氧化鎳而呈蘋果綠或粉綠色,質地細膩均勻,顏色均勻單一,半透明,H=7,G=—2.58一2.64。
澳洲玉色似翡翠,但它的顏色無翡翠的色形、色度、色調的變化。澳洲玉的顏色雖為綠色,并較鮮艷,但綠色不實,無綠色色形,綠色分布較均勻,有漂浮感,鮮艷之中有嫩的感覺。它的綠色偏黃(嫩綠),有飄浮感,且比重較小,也比較脆。澳洲玉小飾品的價格 也就幾十元。
東陵石


稱“冬陵石”,還稱“印度玉”,為含鉻云母的油綠石英巖,其色很美。但現今人們則推而廣泛,把地殼里一切色澤艷麗、質地致密堅韌的石英巖或次生石英統稱為“東陵石”。
綠色東陵石底色油綠(不正),上面有光亮的小點,密度低于翡翠,其價格不及優質翡翠的百分之一。
基本特征
標準的東陵石化學成分主要是SiO2;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,含鉻云母約10%-18%,另含有微量的藍線石、矽線石、金紅石、赤鐵礦、鋯石等。由于鉻云母呈很細。ㄖ睆0.2-2毫米)的鱗片狀,分布又比較均勻,因而東陵石呈鮮艷的油綠、碧綠色。具有強烈的油脂光澤和玻璃光澤,半透明至微透明。折射率約1.544-1.560。硬度7,密度2.65-2.8克/厘米3。性較脆。
烏蘭翠

產于青海烏蘭縣,因其色澤翠綠,故名。主要組成礦物為鈣鋁榴石、透輝石、斧山石、鉻尖晶石等。顏色呈灰綠、暗綠和翠綠等不同程度的綠色。以白底色帶濃綠翠斑的烏蘭翠價值較高。硬度6-7,具油脂光澤,微透明至半透明。常用于加工成玉鐲、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飾件,由于光澤不佳,加工性能差,屬于低檔玉材。
我國在80年代剛發現時幾乎將其誤認做翡翠。它是石榴石、透輝石等礦物的集合體,硬度和密度都與翡翠相似,但外觀上很粗糙,拋光性差,成品上可以看到細小的麻坑和蜘蛛紋,遠不如翡翠質地細膩瑩透,相撞時發出的聲音低沉,不如翡翠制品的清脆。
因此,您在購買翡翠時要仔細挑選。
|